查看原文
其他

蜂拥的资本,能否催长AI制药技术革命?

黄仲平 美柏医健 2022-12-21



近日,AI制药研发公司英矽智能宣布,其利用人工智能系统发现了一款靶向主蛋白酶(3CL)的全新临床前候选药物,可以用于治疗新冠肺炎。这款候选新药拥有全新分子结构,临床前实验显示,即使在低剂量下也具有良好的体内疗效,而且它从原料到制备化合物只需两步,合成效率高。

AI正在越来越深入地参与制药过程。

2020年以来,国内AI制药研发融资进程明显加速,融资金额和交易皆呈大幅增长态势。据不完全统计,目前中国AI制药研发公司已超60家,而且初创企业数量仍在不断增长。

▲来源:http://www.cena.com.cn/intelligence/20211231/114689.html

方向在哪里?


AI制药其实是个很宽泛的命题,它的宽广程度甚至超过了现在细致化分工的整个制药工业。

人工智能通过算法设计模型,通过机器学习及深度学习,模拟传统研发团队的经验积累,并通过海量学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,突破传统研发团队对药物研发规则的认识,根据数据学习识别更多的相关性,从而提升研发成功率、提高研发效率并缩短研发周期,降低研发成本。

从目前发展的情况看,AI制药在药物研发的六大场景里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,包括疾病机理及靶点研究、AI+靶点药物设计、AI+化合物筛选、AI+晶型预测、AI+临床前辅助研究、AI+临床试验辅助研究等。

每一个场景都有丰富的想象力,但是困难同样是巨大的。当下AI制药研发公司发展面临的最大压力,便是还没能完全“证明自己”。

▲来源:http://tsimage.cn/index.php/product_ai%e5%88%b6%e8%8d%af/

目前AI制药研发公司助力新药研发主要通过三种基本模式:一是搭建AI技术平台,授权药企使用,定期收取授权费用;二是向药企或CRO企业接单,帮助其完成研发任务,比如根据既定靶点筛选出合适的化合物;三是由AI制药研发公司布局自研管线,自行推动管线进展,从而实现商业化。

但是这三种模式都各有短板,发展前景有限:第一种模式下,AI沦为技术平台,拼的是技术实力,包括算力、数据、算法等,应划入IT行业范畴;第二种模式可称之为AI化的CRO,限于临床前阶段;第三种模式需要的资金程度可能难以想象,从目前Biotech融资数十亿仍难以看到成果的现状看,如果再加上AI的搭建,再到产出,可能性价比不高。

因此,在很多药企或投资人眼中,大部分AI制药研发公司,还不具备清晰的发展逻辑。

但有一点是百分百确定的,那就是AI制药的发展,中国绝对不能缺席。

在医药医疗领域,数据都是非常敏感的,比如要针对个体的基因序列和新抗原设计出对应的药物,对患者来说无疑是更有效、更精准、更普惠的。但是基因数据如果只能交给海外科技企业来分析和生产,其中存在的风险不用多说。利用AI结合群体基因特质,针对性地开发精准打击的生物武器,并非不可能。所以中国必须将AI制药的尖端科技掌握在自己手中。

其次,中国的AI技术并不弱,互联网巨头有热情,各路投资资金有实力,实现AI制药弯道超车并非不可能。

在Biotech融资日渐趋冷之下,有着“增值焦虑”的资金们,都在找新的承载,AI制药成为一个不错的突破口。

 

谁砸钱了?


国际市场上,AI制药融资正进行得如火如荼。2021年,全球Al制药产业共发生77起融资事件,较上年增加24起,同比增长45.28%;累计融资额达45.64亿美元,较上年增加27.56亿美元,同比增长152.43%;融资事件数和融资额共同刷新了历年融资纪录。

国内也不遑多让,2020年,国内AI制药领域融资金额达30亿元,同比增长355%;2021年热度继续上升,融资金额达到79亿元,较上年增长49亿元,同比增长164%。

这样的投资热情,很大程度是由互联网资本和TMT基金促成的。

互联网资本突然对制药来了兴趣可能源于2020年底谷歌研发的AI系统AlphaFold2的出现。AlphaFold2能够预测人类98.5%的蛋白结构,解决了生物学界50年的难题,从蛋白质空间预测上推动了大分子药物的一大波跃进。随后谷歌乘胜追击,在英国成立了一家名为Isomorphic Labs的AI药物公司。

▲来源:https://zhuanlan.zhihu.com/p/403656374

据统计,AI制药投资活跃度排名前十的风投机构,五源资本、红杉中国、高榕资本、百度、源码资本分别摘得前五。前十的机构中,绝大多数机构在TMT领域较为活跃,它们对AI技术在医药产生的变革更乐观和敏感,出手也更快。

这些资本偏爱初创公司,而除了初创公司,加入AI制药布局的还有传统大药企和互联网巨头。

传统药企通常以投资合作的居多。例如,复星医药与英矽智能达成合作,共同推进多个靶点的AI药物研发,英矽智能因此获得了1300万美元的首付款及里程碑付款。这是国内迄今为止AI制药研发公司收到的最大额预付款。

而互联网巨头的跨界入场让AI制药更添热度。

华为在医疗领域布局了华为云EIHealth,计划进一步在AI药物研发领域展开布局;阿里巴巴旗下的阿里云与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合作,开发AI药物研发和大数据平台;百度2020年9月成立百图生科进军AI制药领域,其LinearFold算法可将新冠病毒的全基因组二级结构预测从55分钟缩短至27秒,提速120倍;腾讯旗下的云深智药,整合了AI Lab和腾讯云在前沿算法、优化数据库以及计算资源上的优势,并提供覆盖临床前新药发现流程的五大模块。

不过,AI制药的本质还是制药,不论投资多么巨大,不论哪些巨头参与投入,做出新药是现在唯一的评价标准和逻辑。

那么,经过这两年资本雄心万丈地投入之后,目前中国AI制药发展到什么程度了?

参赛者有谁?

 

放眼全国,AI制药研发公司主要分布在科研资源丰富或者产业集群的地带,以北京、上海和深圳三地最为突出,均有10家及以上AI制药企业选择落户。苏州和杭州也在大力布局医药产业,吸引多家AI制药研发公司,以助推当地科技发展和完善产业经济。

从技术领域来看,AI+小分子药物的参与者最多,AI+肠道微生物、AI+新药研发、AI+大分子药物、AI+RNA药物等多个研究细分方向均有参赛者。

晶泰科技成立于2014年,是中国最早一批AI制药初创公司之一,目前共获得6轮融资,总融资金额高达7.85亿美元,总估值超过130亿元。

其核心技术平台为ID4智能药物研发平台,它通过结合量子物理、人工智能与云计算技术,能准确预测药物的多种重要特性,除早期的晶型外,现在还包括活性、成药性、毒性等指标,从而综合加速药物临床前研究的效率与成功率。

▲来源:官网

英矽智能成立于2014年,总共获得6轮融资,累积金额超3亿美元,最新一轮融资发生在2021年6月,金额高达2.55亿美元。其拥有三大核心平台,涉及药物研发的全流程,即用于靶点发现的PandaOmics,用于分子生成的Chemistry42,以及用于临床试验设计和预测的InClinico。

▲来源:官网

未知君成立于2017年,获得了五源资本、高榕资本、君联资本联手支持;去年年底更是完成了近1亿美元的B轮系列融资。未知君旨在通过粪菌移植、配方菌等治疗方式,实现肠道及其他疾病的缓解或治疗。

深势科技成立于2018年,首创“多尺度建模+机器学习+高性能计算”新范式,在短短18个月内完成4轮融资,投资方名单里包括了高瓴创投、经纬创投等一众头部资本机构和企业。

此外,高校成果转化的AI制药研发公司有西湖云谷智药、英飞智药等;研究所背景的有哲源科技、阿尔脉生物等。

结语


尽管想象空间巨大,但前方并非一片坦途,在全球范围内,AI制药都处在较早期的阶段,距离技术成熟、真正走向市场还很远。数据、算力、算法以及人才等都是赛道选手们不得不面对的“拦路虎”。不过如果按照目前各方的热情发展下去,AI从一个辅助工具变成主导,甚至独立担负起药物研发的重任并非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。后续发展如何,美柏医健还将持续关注。

 

【参考资料】
1.《不想做外包,当不了药神,AI公司如何才能走通制药这条路?》,钛媒体APP,2022年4月5日
2.《中国AI制药前沿调查报告》,健识局J,2022年3月6日
3.《智药数据|哪家资本最爱给AI药企打钱?》,智药局,2022年4月8日
4.《药企为何看不上现在的AI制药?》,雷锋网。2022年3月9日
5.《AI制药,风口之上:泡沫or未来?》,贝壳社,2022年5月19日
6.《中国地图上的60家AI制药企业》,智药局,2022年4月25日

【声明】
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不代表美柏医健立场,欢迎交流补充


▲点击小程序,查看500+海外创新项目





◇ 面临集采大考,药企为何一再断供?

◇ 美“茅台”下场:搅动百亿肉毒素市场

◇ 集采重压之下,仿制药企的转型选择,谁能赢下这场战役?

◇ 猴痘将引发下一轮全球疫苗热度?

◇ HPV与IVD齐飞,赚爆了的万泰生物能否持续突破内卷?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